上期说了城东的三座城门,本期我们将视角转向北边,明清扬州以来的扬州城,北边先后开了镇淮门(老北门)、天宁门、广储门、便益门和和平门(新北门),共计五座城门。这五座城门都有何故事呢?且与大家一起探讨探讨。
1931年《江都新体明细图》局部
一.镇淮门、和平门
镇淮门,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老北门,此门曾名拱辰门,后改名镇淮门,位于今汶河路的北端,与盐阜路交会处。此城门修筑于元至正十七年(1357),这座城门也有瓮城。为何取名镇淮?淮水在北,淮河泛滥,殃及扬州,尤其是里下河地区,受灾最为严重。取名镇淮,其寓意也就自然而知。
和平门是开筑最晚的城门,修筑的时间是1937年。当时扬州城修了第一条现代意义上的经城马路——新马路,在新马路两端开了城门,其实就是一个大豁口,北边取名“和平”,城门位置在淮海路与盐阜路的交界处。取名和平,自然是希望和平。民国以来,这一区域战事不断,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,希望战事少一些,生活能好起来。城门和马路修筑好后,随之而来的是日军入侵扬州,这座城市和百姓也遭受了巨大创伤。
明代《扬州府城图》局部
1949年扬州城厢图局部
二.天宁门
天宁门的学名叫拱宸门,明筑新城北城墙最西面的一座城门。“宸”指北极星所在,借指帝王所居,代指王位、帝王,五代时曾以“拱宸”为禁军名。
拱宸门外有天宁寺,原天宁寺街口为古天宁寺山门旧址,旧有华表,俗称牌楼口,耸入云霄,高二十丈,牌楼上匾额写有“朝天福地”四字。明嘉靖三十五年(1556)新城建筑完工,天宁寺山门与天宁寺被截断,山门隔在城内,后被拆除。毕竟拱宸门的官名有点拗口,老百姓还是喜欢叫天宁门。
天宁寺居清代扬州八大名刹之首,寺门朝南对天宁门,门前有一座牌楼,牌楼上一面书“晋译华严道场”六个大篆字,另一面写“邗江胜地”四个楷书。天宁寺曾是乾隆南巡时的行宫之一,门前御马头即使乾隆驻跸此处的见证。
在这里,入侵扬州的日军,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天宁寺惨案。
1950年于庆昇茶社拍摄北侧城墙
三.广储门
广储门,因城门靠近广储仓而得名,凡是运粮都从此门进出,于是改称广储门。
提到广储门,这里名人汇聚的地方,如画魂张玉良、史可法、萧孝子等等;张玉良不必多说,现在东关街建有张玉良纪念馆,想了解其人,可到东关街一访。
重点说说广储门外梅花岭,这里开浚城壕堆积厚土,从城内远远地望去好像一座座山岭,厚土之上广种梅花,到了开花时节,如梦如幻,梅花岭的雅称也由此得来。
其实,广储门外曾修过四座祠堂,今天只留下了我们可以凭吊的史公祠外,其他三座祠堂皆已不存。
一是史公祠,当年史可法坚守扬州城,拒不投降被杀,遍寻尸体不得,在此处修衣冠冢作为纪念,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史可法纪念馆。
一是萧孝子祠,也就是割肝救母的萧日曂,过去此类孝义之举甚多,县志专门有章节收录。
一是都富二公祠,是清朝政府设立纪念都、富二位将军所建,此祠现在很少有人提起,类似于东圈门的双忠祠。
一是徐公祠,也就是纪念徐宝山的祠堂。当年徐宝山光复扬州,也做了不少实事。徐酷爱玩古董,后被人设计用古董炸死,扬州绅士在此修徐公祠,铸徐公铜像。李涵秋曾以徐宝山为原型,写过一部小说《绿林怪杰》,就记载了徐公祠的事情。
便益门
四、便益门
便益门其实是一座便门。扬州学者黄继林先生有文介绍:过去,城门的开启关闭都有规定的时间,可早开迟关的门称为“便门”,则不按此限,“便门”的意思就是方便进出。
当时府衙在旧城,中心偏于西,于东南、东北各开一门,一曰便门,一曰便益门。在实际口语中“益”说快了就脱落,也成了“便门”,而“徐宁门”这个“便门”又改了名,人们通常只知道东北角上的“便门”。
&&&&&&&&&&&&&&&&&&&
现在是国庆假期,虽然不出报纸了,但是专栏文章还得认真写。虽然这个专栏的阅读量不是很高,但做任何事情,贵在坚持。毕竟说的都是旧事,而且很多人都比我这个新扬州人懂得多,在关公面前耍大刀,只能说是失敬了!说的不对的地方,依然希望您批评指正。
下期我们接着说城门,也祝大家国庆快乐!